走進癒室 Healing Space,彷彿踏入一個充滿溫度的避風港。迎面而來的是明亮舒服的大地色調,每一個角落都透露著細膩的療癒氛圍。民宿由一棟老屋輕裝潢而成,室內設計以原木與米色系為主調,乾淨明亮且舒適。客房除了基本的冷氣、免費 Wi-Fi外,還設有共用休息室供旅人放鬆交流,夜晚躺在柔軟的大床上伴著微光入眠,身心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
這裡的房間彷彿自己的臥室般自在,裝潢細節體現出店主的用心:牆面點綴著編織的藝術品以及原住民圖騰的佈置點綴,窗邊簾幕透進臺東和煦的陽光,讓人一進房就感受到療癒與安心。
與貓咪、狐獴親密互動的療癒時光
對愛動物的旅人而言,癒室簡直是天堂。一推開一樓的柵欄門,民宿主人飼養的幾隻可愛的貓咪便悠閒地步向你,或是在腳邊輕輕磨蹭,熱情地迎接訪客,每隻貓咪很親人看起來都很健康,看得出來民宿主人的用心照料。這些貓咪多為溫順的布偶貓品種,水汪汪的大眼和蓬鬆的毛讓人忍不住想擼上一把,還有一隻無毛貓「巴布」只要坐在沙發上,他就馬上坐在你雙腿上撒嬌。牠們有的慵懶蜷縮在沙發角落打盹,有的俏皮地跟在你身後探索,一舉一動都療癒滿分,在這裡你可以瞬間成為貓咪富翁。
而來自非洲草原的狐獴家族更是鎮店之星,只見牠們靈巧地直立起身站哨,睜大圓滾滾的好奇雙眼打量四周,為空間平添了一絲俏皮與生動。無論是撫摸貓咪還是觀看狐獴機警可愛的模樣,與牠們相處的每分每秒都能讓緊繃的情緒逐漸鬆懈,心情變得暖洋洋、軟綿綿。
三隻毛茸茸的布偶貓齊聚一堂,抬頭用圓滾滾的藍眼睛望著鏡頭,模樣萌度爆表!牠們或許正在等著旅人拋出逗貓玩具,一起嬉戲玩耍。想像一下,午後坐在陽光灑落的落地窗旁,一邊聞著鬆餅香一邊撫摸貓咪柔軟的毛髮,懶洋洋的狐獴就在旁玩耍,這份與動物自在互動的樂趣,讓人真正感受溫暖與放鬆時光。煩惱彷彿在貓咪滿足的呼嚕聲中煙消雲散,只剩下療癒在心頭流淌。
原住民族文化沉浸體驗
除了療癒萌寵相伴,癒室主人身為阿美族族人,在民宿中巧妙地融入了臺東在地的原住民族文化體驗。走進二樓的小展區,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色彩鮮豔的原民傳統服飾與飾品。
旅人可以在民宿主人的指導下,親自試穿體驗臺東阿美族的傳統服裝,頭戴羽飾花帽、身披繽紛圖騰服飾,瞬間化身部落族人。試衣的同時,店主人熱情分享自身部落故事:從服裝上的圖案代表的意義,到祖先如何與大地共存的智慧,讓人聽得入迷。夜晚或午後閒暇時。若時間充裕,你也能參加店家安排的部落小旅行,跟著在地嚮導拜訪附近的原民部落,體驗傳統陷阱製作、八卦網捕魚等阿美族傳統生活的魅力。透過這些互動,旅人得以更深刻認識臺東豐厚的原住民族文化與生活樣貌。文化體驗為旅程注入人文深度,使這裡不僅是住宿,更像是一堂生動有趣的文化課。
來自部落的年輕主人正在指導旅人試穿傳統服飾:只見她身著艷麗的流蘇披肩,頭戴滿滿白色羽毛的花帽,手中高舉十字繡滿的八角星圖騰揹帶,向體驗的旅人介紹圖案背後的意涵。對面的旅人神情專注,仔細聆聽那關於關於部落老人家的智慧及耳熟能詳的阿美族豐年祭祭儀活動,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部落歲時祭典的場景,更在歡笑中不僅感受到原民文化的熱情與驕傲,更是感受到族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使命,使整趟旅程充滿難忘的意義。
原民風味餐點與貼心服務
在癒室的每一天,都從美味而富有特色的餐點開始。清晨醒來,映入眼簾的是一桌豐盛的原住民風味早午餐:傳統香料馬告風味的鹹豬肉,搭配新鮮生菜沙拉和一杯臺東在地農產酸甜口感的洛神花茶,讓你的味蕾隨著黎明一同蘇醒。
午後則能享用店家精心準備的風味下午茶——原住民的紅寶石-紅藜融入在獨特口感的鬆餅,金黃誘人的愛心形鬆餅擺放在石板盤上,灑上細緻的糖粉與麥粒點綴,搭配鮮奶油與莓果,光看就令人食指大動。旁邊還有一客以薄餅捲起的風味鹹食,內餡豐富飽滿,散發著陣陣香氣。許多旅人都對這裡的餐點讚不絕口,稱讚口感外脆內Q彈的鬆餅,配上冰淇淋與莓果酸甜不膩「真的超好吃!」。坐在明亮的咖啡廳中,除了品嚐美食之外還能與貓咪及狐獴自由的親密互動,彷彿每一刻都是幸福在口中與心間的迸發。
無論是豐富的餐點選擇還是療癒的用餐環境,都為旅途增添了滿滿能量與愉悅。 店家的服務同樣令人感到窩心。癒室由年輕的阿美族姐弟經營,將賓客視作朋友,用心照料每個人的需求。從你踏進門的那一刻起,親切的笑容與溫暖的問候便讓人如沐春風。
老闆很貼心,不僅會主動協助介紹環境和注意事項,連行李都熱心幫忙搬運到樓上房間,民宿為了減少環境污染,還特別貼心提供住客使用自家設計的文青風環保杯,讓大家在住宿期間可以減少手搖飲料帶來的垃圾。對於初次接觸貓咪或狐獴的客人,他們也會耐心講解互動守則,確保人與動物都能玩得開心又安全。有任何旅遊諮詢或特別請求,他們也都盡力滿足。例如,如果你想為重要的人準備驚喜,他們甚至可以幫忙安排房內小佈置或拍照服務。這份貼心與用心,讓人在此住宿備感受寵,留下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
交通資訊與周邊景點
位於臺東市區仁八街77號的癒室,地理位置相當便利。無論自駕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都能輕鬆抵達這處療癒小天地。若從臺東火車站出發,車程約十分鐘左右;從臺東機場前來也僅需十五分鐘車程,即可抵達民宿門口。民宿周圍街道寧靜樸實,提供臨時路邊停車的空間,自行開車的旅客也不必煩惱泊車問題。想要搭乘客運的旅客,可以在臺東火車站搭上前往市區的公車,在寶桑國中附近下車,步行幾分鐘即到達目的地。
癒室周邊同時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讓你的行程更加多采多姿。著名的臺東觀光夜市距離民宿車程約8分鐘,黃昏時分不妨前往品嚐當地小吃、體驗熱鬧的市集氛圍;夜市旁的鐵花村音樂聚落每晚常有現場音樂表演,在星空下聆聽原住民樂聲或民謠搖滾,感受臺東獨有的藝術氣息。白天則可造訪距離市區不遠的臺東森林公園與海濱公園,租臺腳踏車沿著步道漫遊太平洋岸邊,看看海天一色的美景,為心靈充電。喜愛人文歷史的旅客,可以前往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或鐵道藝術村走走,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從癒室出發,無論想追尋山海美景、品味文化藝術,還是純粹放鬆覓食,都有許多選擇近在咫尺。結束一整天的探索後,回到癒室與十三隻貓咪道聲晚安,在溫馨的客房中進入夢鄉——這樣充實而療癒的旅程,想必會令每一位來訪的旅人回味再三,流連忘返。
**結語:**如果你正在尋找一處既能療癒身心又富含文化底蘊的住宿體驗,臺東的癒室 Healing Space絕對值得一試。這裡有溫馨舒適的環境、萌趣十足的動物夥伴、深度的原民文化體驗,以及美味餐點與貼心服務,讓你的旅程充滿驚喜與感動。快為自己預訂一場與貓咪、狐獴共度的難忘假期,在「癒室」找回久違的寧靜與感動吧!每一位走進癒室的旅人,都將帶著微笑與滿滿回憶離開,再次相信旅途中的美好與療癒力量。佇立在東海岸晨曦中的這間小小民宿,正張開雙臂歡迎你的到來,準備好展開一段幸福的療癒之旅了嗎?
民宿連結: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ealing.space_2023
民宿地址: 950臺東縣臺東市仁八街77號
雞已成為我家的寵物,一切皆因奶奶已年近九十,“砍柴”“做棉鞋”等愛好都逐漸放下,唯有“喂雞”一事不曾中斷,且越來越喜愛。今年春暖花開時,她又買回六只雞崽,開啟了本年度的喂雞之旅。 我家房前有一塊很大的水泥坪,靠邊處栽著大桂花樹,樹下有麥冬草地,坪下一米多高處是開出來的一片菜地。為了方便,也為了防止雞群入侵菜地,坪邊筑了一道近一米高的不銹鋼圍欄。 為了養出比較純正的土雞,奶奶拒絕用雞飼料,谷、米、飯就成了雞的日常主食。吃慣了這些的雞開始“挑食”,竟然嫌棄菜園里摘下來的老菜葉子。這跟我記憶里雞有愛吃菜的習慣有點出入。雞的“餐廳”設在桂花樹下,環境舒適,吃飽喝足后它們就在草地里東啄啄西轉轉,愜意得很。 在奶奶的精心“伺候”下,這群雞長得飛快,眼看著一個個都成了“大姑娘”。遺憾的是,它們雖有姑娘的“形”,卻沒有姑娘的“態”。閑得無聊時,它們并不是約上姐妹們到外頭的田里溜達,而是一拍翅膀就飛到了不銹鋼欄桿上,站成一排,曬著太陽吹著風,一副藐視眾生的樣子。由于它們的好身手,我總是把它們叫做“功夫雞”。本來設欄桿也有防它們的想法,而它們如此輕盈就穩穩當當立在了欄桿上,卻又不進入輕而易舉就能到達的菜地,這就有了點叫板的尷尬。 原本,紅的冠、黃的毛、黑的尾,身材勻勻稱稱,在雞界它們大概算得上顏值較高比較標致的雞了。但六只雞越來越不注重形象,齊刷刷長出了一身肉,肥到胸脯都快貼到地面了。一肥,兩條腿就顯得更短,跑起來搖搖晃晃,像臃腫的婦人。望過去,給人的感覺是看到的不是六只雞,而是六大坨雞肉。 之后,平靜的格局被打破,因為又買來了兩只雞。兩個新成員毛色深一些,又沒有原來六姐妹的雍容富態,一來就被它們嫌棄了,“分幫結派”表現得很明顯。進食時,六姐妹嚴防死守,食物自然沒“新雞”的份。要睡覺了,兩只雞連“家”都進不了,在“家門外”“縮”了幾宿。 奶奶罵那群雞,但它們左耳進右耳出,也不當回事。她實在看不下去了,只能在喂食時搬上一把椅子,坐在中間守著。左邊六姐妹吃著谷子,右邊倆“新雞”就撒些米飯,各吃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兩只“新雞”也不是省油的燈,知道有人護著,它們挑食挑得更厲害。谷子這種“粗糧”它們都看不上眼,米和飯才會吃,到后來居然到貓的碗里去搶肉。我在坪里散步,它們就跟在我身后走。冬天的太陽很舒服,大把的地方它們不待,卻要伏在大門口曬太陽。這常讓我有“養了兩條狗”的錯覺。 當然,八只雞也有齊心協力的時候。當桂花樹里多得如影子般的鳥落到樹下偷吃它們的食物時,它們會暫時放下紛爭,一同撲過去,激起一串慌忙拍翅的聲音。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那是我中學時代的最后一屆運動會。當時我瘦得像一根竹竿,體育成績不值一提,只有長跑還拿得出手。體育委員拿著報名表拉人,各個項目都有人報了,唯獨男子十公里還空著。 忘了是被誰慫恿,還是為了一個無聊的賭注,一時熱血上頭——我跑! 那時我十八歲,豪言壯語說得那么容易,此前我最多跑過三千米,不知道剩余的七千米意味著什么。我有點兒后悔,可說出的話收不回,臨陣退縮會被狐朋狗友笑死。放學后,我一個人在操場上訓練,十幾圈下來,像快死掉一樣。我喘著氣,仰面躺倒在塑膠跑道上,看著天漸漸黑下來,身上的汗慢慢地涼了。 運動會最后一天,男子十公里是壓軸。我在起跑線熱身,身邊的十幾位選手個個如狼似虎。四百米跑道,發令槍響起。第一圈第二圈,我緊咬牙關;第五圈第六圈,我小腿灌鉛,呼吸困難;第七圈第八圈,肋下劇痛,虛汗淋漓,不斷被人超越;第十圈,我仿佛掙脫了極點,開始加速,在全場一浪高過一浪的喝彩中,從第九位一路追到了第二位。 第十三圈,我像一只中槍的鴕鳥般猝然倒地。蜷著腰,抱緊膝蓋,那是抽筋的癥狀。兩位擔任衛生員的姑娘趕緊沖上來。我用力掙脫她們的手,大聲喊,別管我!我還能跑! 我艱難地起身,一瘸一拐地跑出五十多米,然后再次倒地。這一次,我沒有再拒絕姑娘的攙扶,在她們的臂彎里,在全場的掌聲中,光榮退場。 賽后,班主任專門表揚了我的“拼搏精神”,組委會給我頒發了“公平競賽獎”。我捧著獎狀和校領導合影,一臉尷尬。 這事成了我的一塊心病。我沒敢告訴任何人,中途加速的戰術是設計好的,倒地的動作是練過的,甚至最后的五十米也是裝出來的。表演成功了,效果遠超預期。我出盡風頭,走到哪兒都有人指指點點,不止一位學弟學妹把我的“事跡”寫進作文里。在他們的筆下,我成了“堅持不懈”和“雖敗猶榮”的代名詞,甚至和奧林匹克精神掛上了鉤。可我為什么會那么難過?豈止是難過,簡直從心底里看輕了自己…… 一天,在回家的車上,有人拍我的肩膀。我回頭一看,是其中一位扶起我的姑娘。此后,我們經常坐同一輛公交車回家——從簡單寒暄到漸漸熟絡。那天她坐在我身邊,我看著她拉開天藍色的書包,然后她遞給我一個橘子,似乎不經意地問,運動會那次,你是裝的吧? 我腦子“嗡”了一下,臉也漲得通紅,囁嚅道:你……你怎么知道? 扶你的時候,看見你的臉上掠過一絲笑意。 她用輕輕的一句話,炸掉了我殘存的一點僥幸和自尊。我低頭,汗涔涔而下。那天起,我便躲著她,放了學情愿走路,或者等下一班公交車回家,直到畢業。她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可我羞于面對她。 轉而十年過去,有一天收到了她的信—— 你一定忘了我吧。十年不見,別來無恙。 第一次見到你的名字,是在櫥窗里讀你的范文。你文筆不錯,有點兒喜歡掉書袋,字很丑。 還記得那次詩詞朗誦比賽嗎?我在你前一個上場,讀了一首舒婷的《致橡樹》,是那種拿腔拿調的抑揚頓挫。那次比賽,大多數人是照著稿子念的,少數人背,也不過是一些短詩。你倒好,把整篇《長恨歌》背下來。你面無表情,聲調平淡,可不知為何,那些詩句是如此動人。當你背到“夕殿螢飛思悄然”時,教導主任打斷了你,示意時間有限,可以下場了。你掃了他一眼,接著背下去,整個會場都靜默了。比賽結果,你名落孫山,但我記住了你。 運動會前,我站在三樓教師,看你一圈一圈地跑步。我故意找理由賴在教室不走,直到你筋疲力盡地躺在操場。我很想走到你身邊,對你說聲“加油”。猶豫了半天,還是不敢。知道嗎,那次運動會你成了女生們談論的焦點。有人說:“真想不到,他那么瘦,還跑那么快,拼得那么兇!”還有姑娘在你下場時哭了。我心里有疑慮,我害怕這疑慮是真的。我多么希望你是真的拼盡了全力,摔倒只是一個意外。可那天在20路車上,你的回答你的表情,讓我的心冷了半截。 怎么說呢,還是欣賞你,但不是那種欣賞了。我有一點兒失望,又好像有點兒怕你。我告訴自己,你這樣的聰明人,或許并不可靠。 最后一次見到你,是高考后的返校。我在車站等了你好久,手里攥著一封信,里面有我家的地址和電話。你來了,朝我點頭微笑,我也笑了,可我們什么話都沒說。這時來了一輛20路車,我先你一步上車,以為你會跟上來。車開了,我看見你還在站臺,雙手插在校服兜里,目光渙散,神情漠然。你漸漸遠了。有個聲音告訴我,這是離別的劇本。 后來再沒見過你。可是偶爾的,還是會想起你。和你一起乘車回家的那些短暫時光,是我珍藏在心底的記憶。 忘了告訴你,之前我都是坐37路車回家的,直接到家門口。跟你坐20路車,我還得再換一班車。請不要笑我矯情,一大把年紀了還寫這些。我要結婚了,婚禮在下個月。原諒我絮絮叨叨說了那么多,有些話現在不講,就永遠不會講。好歹認識一場,都沒有好好地告別。寄出這封信,算是對我的青春說再見…… 再見,親愛的姑娘,謝謝你記得我好多年。 你不知道的是,這些年我迷戀上了跑步。我跑賽道,跑公路,跑越野。我跑過正在蘇醒的城市,看見路燈一盞一盞地滅掉;我知道夕陽怎樣在屋頂金光一閃,然后消失不見。約會歸來我獨自慢跑,嘴角上揚,跑步分享了我的喜悅;外公去世的那個夜晚,我在滂沱大雨中瘋狂地沖刺,跑步承受了我的悲傷。我跑過喜馬拉雅南麓的山坡,跑過祁連山深處的牧場,跑過巴丹吉林腹地的沙漠…… 我跑了幾百個十公里,我企圖用更多的里程去覆蓋那個遙遠秋天的下午。一天,抽筋來得猝不及防,小腿仿佛被鞭子狠狠抽打。我疼得滿地打滾,然后狂笑,笑出了眼淚。我明白了當年的表演有多拙劣。 那時以為十公里是那么漫長,跑下來才知道不過如此。其實十年也不過如此。一次次越過起跑線,再也不是當初的少年。 漸漸地,我由木訥變得開朗,由羸弱變得強壯,由自卑變得坦然。我已不再是那個虛榮而狡詐的中學生。跑步教會我的是自律,是克制,是不放棄,是死磕到底。汗水無法洗刷過去,汗水卻如同溶洞滴水,日積月累,足以重塑一個人。 可我知道,無論我再跑多少圈,再流多少汗,都回不到十八歲的操場,去跑完那剩下的五千米。拼盡力氣,也不能穿越數十年的時光,來到你的面前。 >>>更多美文:情感日志
今9月19日,周日,農歷八月十三,天氣,晴到多云,氣溫22-34°c。中秋小長假頭一天,兩天后中秋,再兩天后便是秋分。越城區后四天的氣溫分別為:明天21-32°c、中秋19-31°c、大后天20-32°c,秋分19-32°c。這5天的氣溫告訴人們,紹興至今仍未入秋。沒有入秋,那就是說還處在夏天的尾巴中。總不可能來個“夏天不管,秋天不收”吧。若說既不是夏天,也不是秋天,難道要“中秋”與“秋分”兩節掛宕宕吧。 時序走到這個份上,江南應是秋天的正時令。 這中秋與秋分,一節日,一節氣,顧名思義兩者都有秋天已送走一半的意思。中秋,一年秋季的中期,故為中秋。中秋亦稱仲秋,農歷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月,八月十五在秋的第二個月,因而也稱仲秋。秋分,“分”為“半”之意。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有云:“秋分者, 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國學中的經典,代代心口相傳而枝繁葉茂,又經歷代學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發揚光大。 此時的江南,殘暑終,晝夜平。草木染黃,雁字橫秋。此時的江南,梨柿荸薺,百果收倉。番茄,花生,玉米,山藥湊成五谷豐登登上百姓的餐桌。然而,依氣象學上“候平均溫度法”的四季劃分標準,硬是把“中秋”與“秋分”圈定在秋天之前,要這“二秋”從秋天中叛離出來,這豈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先不說這“中秋”,“秋分”2500多年下來都姓“秋”。何朝何代說八月十五不是中秋,說秋分還在夏天!早在白露就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白露身不露”之說,怎么到了秋分卻又回到夏天去了。再說,中秋與秋分是秋天的中間,這是常識,誰會說這“二秋”還不是秋天呢。若以此“候平均溫度法”來劃分夏秋的話,10.1國慶節豈不也在夏天,這簡直近乎荒謬! “二十四節氣”于2016年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還被世界上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我國的農事活動和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非要說“五天氣溫在10℃-22℃即可視為入秋”,那就說吧,反正聽不聽由我。我以為,中秋與秋分,就是秋季的一半。 >>>更多美文:隨感
WD55CE58CWW5